2010年12月22日星期三

Kaizen(改善) - 日本人的管理哲學

日本的服務和產品總是效率高、質素好,深受消費者喜愛。其中一點支持這些優質產出的原因便是日本人的管理哲學—Kaizen(改善)。追求持續的改善,在機構的各個階級、各項工作都實行改善、減少浪費,成了他們的工作目標之一。

改善的步驟
基本上,改善只有3個步驟:

著眼
著眼就是察覺問題。
問題 = 「實際狀況」與「應有基準」的差異
察覺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如何定義「應有基準」了。

當中有3種層次:
  1. 發現問題
      「現狀」vs 「現在應有的基準」
       這種問題是已存在的,只要好好調查、思考便能察覺
  2. 發掘問題
       目前沒有問題,但預計將來會發生問題
  3. 創造問題
      重新設定應有的準則,設定較高水平的基準;更主動、積極地實行改善

假設
合約訂明5個月後生產5萬件毛衣,並託運給客戶
發現問題:現狀「每個月生產1萬件」vs 現在應有基準「5個月內生產5萬件」 => OK
發掘問題:預計5個月後託運會遇上運輸高峰期,運費會增加及可能延遲交貨 ==> Problem!
創造問題:把目標設定為「3個月內完成5萬件」vs 現狀「每個月生產1萬件」 ==> Problem!

著想
拋棄固有的觀念,跳出目前的看法、想法和作法,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法,思考對策
要注意的是,所見的問題可能是由多個原因共同構成,如果想用一個對策對應是不可行的;所以應區分開不同的原因,用不同的對策逐個解決
改善 = 改善(廢除、減少、改變)相關的要素或條件
要辨別:
1. 「有辦法改變的東西」 vs 「無法改變的東西」
2. 「改變也可以的東西」 vs 「不可以改變的東西」
3. 「改變會有效果的東西」 vs 「改變也沒有效果的東西」


著手
實行、實施、實現
檢討、判斷、實施
可能因現實條件而不能實施大規模改善,所以應先從能進行處著手
改善不一定要做到根本的解決,而是應追求「快速」

改善 :追求快速的「暫且先」著手,逐步改善至做好為止,先從容易處著手
革新:追求根本的解決,大規模地一步達成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